熱播劇《都挺好》大結(jié)局了。
這部劇開播以來就頻頻上熱搜,蘇家三兄妹也引發(fā)了激烈的討論,比如嘴炮大哥的失望人生,比如蘇明成的啃老且有理,比如被嫌棄的蘇明玉的一生。
深悅君跟著媳婦兒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看,作為一名地產(chǎn)媒體人,除了各種作妖新高度與撕逼大戰(zhàn)之外,有三點感受最為深刻,也可以給購房者一些啟示。
有了房子,不僅捆綁了居住和落戶功能,并且還贈送了教育市場、醫(yī)療市場、婚姻市場、投資屬性等四面八方的資源,而且是一個有額外BUG的金融投資品,還兼具唯一性,超脫了一切經(jīng)濟學原理。
它的風險極小。
劇中的蘇大強覺得將錢存在銀行里回報率太低,于是搞P2P類型的投資理財,結(jié)果虧掉了6萬,這是他們一輩子的積蓄,后來的蘇明成想要證明自己搞投資實體,入股,轉(zhuǎn)眼就被騙30萬……
都說《都挺好》這部劇里頭講的家庭原生態(tài)問題很現(xiàn)實,但在購房這件事上也挺現(xiàn)實。
劇中很多地方都告訴了我們:對于不懂投資不懂股票不懂私募基金等金融操作的普通老百姓而言,買房,的確是最為穩(wěn)妥的一個投資渠道。
關鍵是,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上極高的杠桿。
更更關鍵的是,回報率高得一匹。

蘇家原本有四間房,父母一間,三個娃一人一間,當家里拿不出錢了,拿出一間賣了供大哥出國留學時,當二哥要結(jié)婚了又賣一間以舊換新,以小換大的弄套婚房,到最后,再賣掉最后兩間,給節(jié)奏大師蘇大強買了套臨地鐵有湖景生活極度便利的大三房養(yǎng)老。
雖然這是一房解千愁的影視劇表現(xiàn)手法,但,房子的確是一個人最值得信賴的保障卡和避難所。
昨日有客戶問佳苑君:現(xiàn)在80后,90后拼命買房,人手一套或者兩套,再這樣發(fā)展下去,會不會讓當年馬佳佳跑去萬科演講喊出那句90后不買房的話,在00后或者10后身上成真,下一代,或者下下一代還需要買房嗎?
我的答案是,需要。
首先,無論社會怎么變遷,無論哪個時代,遠古的唐宋元明清或者現(xiàn)在,游俠才子,飛鷹走犬,販夫走卒,住房都是必需品。
需不需要購房,并不是由年代決定的。
其次,我們是社會主義,我們的土地是國有化,這就注定了政府可以在供給端直接控制供地面積,同樣可以花樣百出的出臺政策直接調(diào)控需求端。
供給側(cè)和需求端都掌握在手中,管你是七十二變還是三十六變,都逃不出這座五行大山。
其次,別忽略了中國人對房子的喜愛程度,即使房價永遠不漲,毫無投資價值,只要自己買得起,也不會有人拒絕一套市中心大平層或者郊區(qū)的別墅來享受。
當然還存在房齡、房子老化后的老破小等問題。
還有一個重要原因,便是需求,并不是剛需才會買房。
一如《都挺好》中表現(xiàn)的那樣,很多人其實并不是全是剛需,明成和朱麗結(jié)婚要買房。
眾誠的老蒙身為準上市公司的老總,說是投資也好,說是圖清凈也好,哪怕說成狡兔三窟也行,需要買很多房。
自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環(huán)境中長大的區(qū)域總蘇明玉,更需要買房來彌補極度缺失的安全感。
蘇大強跟兒子兒媳在一個屋檐下生活,總是磕磕絆絆,矛盾無數(shù),甚至成了劇中的兒子兒媳離婚的一根導火索。
一如劇中朱麗的臺詞:你爸與我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,他早睡早起,我們晚睡晚起,還有飲食習慣等等,大家互相遷就,時間長了肯定岀怨氣,反而影響團結(jié)。
蘇大強需要搬出去,買房養(yǎng)老。
美國名校的留學生,IT界的精英蘇明哲回蘇州買房,除了給父親養(yǎng)老之外,還當作投資。
人的一生之中,每個階層每個階段,都有各種各樣的需求。
只要有需求,便會有市場。
